为了使火炮和装甲车能随第一个冲击波登陆,就需要设计专门的登陆艇。海军和陆战队以路易斯安那沼泽区勘探石油的动力艇为原型,改进制造了车辆及人员登陆艇,它能够从艇艏的吊门让履带式车辆直接开上滩头。此外,还有履带式登陆车,它能够爬越珊瑚礁而后象一只两栖动物似地自行上岸。大型的坦克登陆舰、攻击运输舰、指挥舰和许多支援系统在美国参战时至少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包括支援和补给各种勤务的后勤理论,没能跟得上快速航母特混编队以及滩头攻击战术那样的戏剧性发展。但是,在任何旷日持久,战场广阔的战争中,后勤理论也是同等重要的。从珍珠港到日本要经过中太平洋众多的岛屿逐步向前,这个在新近修改的&ldo;橙色计划&rdo;中的进攻方案,不仅要求占领这些岛屿,而且要把它们迅速地改建成作战基地。这个难题的解决措施是建立海军修建营。这支新生力量已经历过繁重的建设任务,有统一的建制,执行海军的纪律。在登陆作战中,修建营要先期登陆,经常在敌人的炮火下操纵推土机和其他重型设备。不久,甚至连陆战队也开始赞颂海军修建营了。后来,随着海军战线西进,从海军修建营中又分化出3支经过精心筹划的特种勤务部队‐‐巡逻机勤务部队、舰载机勤务部队和其他勤务部队。这些部队能够根据紧急命令出动,每个勤务部队都能为1个由3个中队组成的航空联队提供专业服备。
在战争期间,海军供应会计局完善了基地组成标准。每种标准包括建设某种基地所需要的人员和设施。代号为&ldo;狮子&rdo;(lions)的海军前进基地修建单位负责大型海军基地;代号为&ldo;幼狐&rdo;(cubs)的单位负责小型海军基地;代号为&ldo;橡树果&rdo;(arns)的海军前进航空基地行政管理单位负责海军航空兵基地。这个&ldo;组合式基地&rdo;系统可以常常避免由于分配了多余材料和无用设备所造成的浪费。某些灵活性的变更可以通过熟练地查阅大部头的《海军前进基地实用配给分类手册》找到依据。
除了基地建设之外,舰队还需要远程海上补给工具‐‐油船、供应船、修理船、浮动船坞、军火船等等。《舰队训练》中那些尚不完善的观点经过提高,形成了建立太平洋后勤船队的理论。它的机动勤务中队可以随着先头舰队同行,使先头舰队在简易码头或环礁湖中锚泊后便可即行补给。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后勤船队为船队提供了战役所要求的6,000海里的活动距离。
八、30年代美国的舆论
自从参议院否决了参加国际联盟的议案后,美国在整个20年代一直在坚持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孤立主义,并且成为30年代的一股政治势力。许多美国人接受了修正主义的论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失误,而且强烈地抨击美国人可能使国家再次卷入进一场外国战争的错误行为。1934年,参议院奈委员会的听证会公布了重大新闻,详细陈述了美国钢铁公司和军火制造商从战争中获取巨额利润的事实。世界和平的趋向和类似的和平主义者的压力集团[译者注:压力集团:西方国家中对立法者和公众施加压力以影响立法和政策而组织的集团]提出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无论怎样,这些公司都应当对美国参战负责。这种&ldo;死亡商人&rdo;[译者注:死亡商人,即军火商。]的宣传促成了30年代后期的中立立法。这就使美国单方面放弃了它4次介入战争所维护的各项中立权益。1935年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或运送武器。1936年的修正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的中立法允许向交战国出售粮食,但不准出售军火。出售粮食也必须在现购自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交战国付给美国商人现金的情况下才能出售粮食,而且必须是用他们自己的船运走。如果这些船被击沉,与美国毫不相干。1939年的中立法解除了对武器的禁运,但授权给总统禁止美国舰艇进入战区。为了避免在海上受到挑战,美国计划从海上收缩。
至于英国和法国,同样也存在着美国那种极为广泛的感情:不值得为任何战争去打仗。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袖人物的动机和能力进行了辛辣的挖苦[原作者注:这类文学作品的名字可以例举出几十种,如欧内斯特&iddot;海明威的《别了,武器》,c&iddot;s&iddot;福雷斯特的《将军》,埃里奇&iddot;玛丽亚&iddot;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戏剧和电影中强烈的和平主义的呼声几乎影响了西方民主国家的所有人们。]。很多美国学生大张旗鼓地赞颂《牛津誓言》。在这个誓言中,英国的大学生们发誓,&ldo;在任何情况下&rdo;,都不为皇帝和国家打仗。
九、大战略思想
伴随着孤立主义和某些和平主义舆论的是一种对大战略思想的广泛的糊涂观念。这种观念使许多人认为:美国绝对没有必要卷进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欧洲战争中去。绝大多数在通俗刊物上撰写军事题材的作家,都纷纷责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将军们,为了突破德国的防线所做的无谓牺牲。通过对这个教训的反思,人们设想:一旦发生战争,也即德国人在海军封锁的无情压力下最终被迫铤而走险时,那么,在不可逾越的马其诺防线之后的盟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德国人的进攻徒劳无功[原作者注:马其诺防线:是法国为了粉碎德国可能对其发动的入侵,而在法-德边境上营造的一道钢骨水泥防御工事,并设以重兵把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迂回绕过马其诺防线,象它在一次大战中采取的战术,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