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间故事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 乌纱帽的由来

乌纱帽的由来

目录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

其由来是这样的:“乌纱帽”

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

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称赞,因此便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有时皇帝也会佩戴。

这种纱帽两旁各有一根细长翅,由于翅有一尺多长,所以走起路来便会上下颤动。

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习惯。

对此史书上有例证,据说宰相寇准某次微服私访,路遇一老翁,与其攀谈时老翁对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

寇准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为何对我如此客气?”

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瞒我了,刚才你从狭巷过,左看右看生怕碰你的头颈,说明你是戴惯纱帽的。

如今你虽没穿朝服,但我还是能看出你的身份来的。”

寇准面有惭色,以后便减少了私访次数。

到了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

从明世宗时开始,人们将纱帽称之为“乌纱帽”

,同时其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不但翅的长度缩短了,而且其宽窄也不相同;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

其形状和后世戏台上的乌纱帽基本一样。

清初顺治帝入关时,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

等到清室统治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

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

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

便成为官位的别称了。

时至今日,我们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