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小说网

帝王小说网>清平乐·村居原文 > 第168页(第1页)

第168页(第1页)

直到村道上看不见人的背影,他才赶马驶入回自家的巷子。跨进自家大门前,闻着院中香味苏志安迟疑,继而懊恼,早知道就应该在府城蹭一顿饭再回的,大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日落飘薄烟,灯上北风燃。院中积微霜,原是玉魄寒。秋日的夜晚,寒凉之气升腾而起,在院内蔓延。苏志安将摇椅搬到廊檐下,从吃完饭一直坐到日上中天。苏长青、张氏相继叮嘱早早回屋,一句“山长让我潜心思过”将人堵了回去。上下打量小儿子,没看出个所以然,苏长青直接拉着妻子回卧房,“随他吧,风寒了他自己受。”苏婉洗漱,进进出出好几回,仿佛没看见廊檐下有人,而梨花还想劝几句,被妹妹拉住。杏儿将二哥这种行为归结为:“吃饱了撑的,大姐,别管了,他自己困了就会回屋睡。”对此,苏婉很难不认同,她到不是认可妹妹的话,而是觉得中二期的少年,总会有些大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不用管,因为,管了也没用!这就导致,苏志安很是孤寂,他自己没想通,被冻得打哆嗦回过神,家中已经陷入黑暗,就他一个人傻子一样坐在廊檐下。接下来的好几天,家里总能看到幽魂一样游荡的人。菜园里的番椒杆、茄子杆等已经被拔掉,搭的菜架子也拆了,苏婉准备栽蒜,主要是想吃蒜薹,不确定昌平的冬天室外的蒜能不能活,今年先种两行试一下。刚转头就被身后的人吓一哆嗦,苏婉直接将小锄头递过去,“闲的发慌,来,锄地。”苏志安本想拒绝,可惜,看着二姐的脸色,算算这是今天第四次被自己吓到,他没敢顶嘴,乖乖接过锄头。种蒜薹这两行的地垅,苏婉想做的精细点,因此,都是用小锄头敲土,忙碌大半天,掌心都磨得快要起泡了,看到闲的发慌的弟弟,自然要合理利用。毕竟,人的嫉妒,在某些时候没有亲疏之别,内外之分!她就是见不得弟弟闲的慌,而自己累的慌!“二姐,你为啥总喜欢种菜,种花也是那些好养活的?”没话找话,苏志安实在受不了这安静的气氛,主动开口。苏婉手指张开量土地间距,道:“首先,不是我喜欢种好养活的花,你要是能用抄书的钱给你姐我买名贵的花,你二姐我也不是不能养。”“其次,不是我喜欢种菜,是大家都喜欢吃菜,你不觉得每年春天就韭菜、野菜、油菘那几样菜吃得腻吗?”春天虽是万物复苏,可三四月份能吃的菜太少了,而且,每年来来回回就那几样菜,即便苏婉变着花样做,可依然吃腻了。这个时代已经有蒜薹,而且兖州的蒜薹极有名,但北地却是少有人种,她就想试一下。苏志安一想,也确实吃腻了!两人起地垅的间隙,他说起“潜心反思”,很是纳闷。“我已经深刻反省,而且写了悔过书,山长怎么就不相信呢?”“山长可能不是不相信,而是你可能忘了反思自省的哪一步!”苏婉回忆着弟弟被遣返回家这段时间,去上门道歉,在家好好反思,也没惹事,可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苏志安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道:“二姐,你觉得会不会是山长提点我去负荆请罪?”除了这个,他实在想不出还有哪里没反思。大哥带他登门道歉,他虽然不情愿,但该说的话都说了,若硬要找问题,那也就是带着礼去的,没有负荆!苏婉思忖,半响问道:“别人打架闹到书院最后都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有参考,就好办多了,毕竟“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谁不喜欢抄作业!苏志安皱了脸,“别人打架也没闹到书院啊,我们在书院打打闹闹被夫子抓住都是夫子罚我们打扫教舍,罚站,帮夫子打扫庐舍,哪有直接去找山长告状的啊!”随即,嘟囔道:“刘家人也忒不讲理了,还昌平大户人家,这点气量都没有!”“那要不你在家再多待一段时间,可能是山长觉得你反思的时间短,至少,要让刘家面子上过得去。”苏婉提议。好吧,虽然听着没啥用,也不是很靠谱,但却是目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了,苏志安决定,就好好在家再待一段时日。苏长青早出晚归,不是去鸡场就是去作坊,诚然,他现在已经不在作坊当管事,但作坊关系着村里人的收成,他依然很是上心。此外,还琢磨着再搞点能让大家都挣钱的门路,确保苏家村家家户户都能挣到钱!毕竟,农人靠天吃饭太难了,必须想法子提高地里产出的进项。秋耕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忙进忙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一度让苏婉失去了时间的概念。这次,家里有牛,犁地省事儿了不少,苏长青早早赶着牛深耕,犁地前撒了堆熟的农家粪与草木灰,既肥地又能减少荒草来年疯长。家里少了苏志栋这个劳力,今年多请了三个帮工。鸡场干活的柳诚兄弟自家也要种麦子,这几日就剩杜家两口子忙活,张氏见地里人够,改去鸡场帮忙。鸡场又盖了三间砖瓦房当仓库,之前那间仓库腾空重新粉刷盘了炕,给杜鹃做闺房。现在,一间仓库存放喂鸡的草籽、麦糠,磨碎的番麦豆子等,剩下两间被木架子摆满。木架上摆放了篮子,里面是不同日子做的皮蛋。因为皮蛋是草木灰和石灰按一斗一升比例和盐水搅拌后煮沸晾温又包裹在鸡蛋上,闻着有股淡淡的腥臭味儿,因此,仓库内气味不是很好。张氏却像闻不到,坐在小马扎上,面前一桶草木石灰泥,一篮子鸡蛋,还有一簸箕麦稃,鸡蛋裹上泥后在麦稃中一滚,放入装皮蛋的篮子,这样即便相互挨着,也不怕黏到一起。杜有丁家的煮好两大锅裹泥后也进来滚蛋,想到商队南下时带了一些皮蛋,忧心忡忡道:“也不知能卖出去不,南边会做的人多。”“卖是能卖出去,估计价钱??????”张氏摇头,她不太担心日后售卖,主要是南边会的人多,但北边会的人少,而且,如果能卖到北关、西北去,价钱不会太低。“杜桐跟着志栋去游学,你挂念的很吧?”张氏问道。杜有丁家的害羞地笑了笑,道:“挂念是挂念,我却是放心的,这次出去,少爷还说若是经过洪泽泗州,就带桐儿回去上坟。”说是上坟,估计也就在祖坟处烧些纸,毕竟,经过大水,坟地早被冲坏淹没了。想到洪灾后一路北上,公婆先后丧命,大儿子也病逝,杜有丁家的情绪低迷。“在昌平好好过吧,现在地不好买,看朝廷会不会有新的开荒政令,到时家里开几亩地,日子慢慢就过起来了。”话已出口,张氏才惊觉自己是站着这说话不腰疼。背井离乡卖身为奴的日子不好过,虽说张家和自家都不是苛责的人家,可在杜家看来,就是为奴为婢朝不保夕。杜有丁是家里独苗苗,爹娘对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多子多福。他也很幸运,婚后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打破了杜家好几代人独苗苗的传统。可惜,他们的祖籍泗州不是个好地方,虽土地平坦肥沃,可淮河河堤高高堆在良田上,一个大雨就泛滥。三年前的洪涝,整个村子都泡在水里,也是拼了命带着一家人逃难,只可惜老天不长眼!杜有丁家的也不想惹主家不愉快,虽现在卖身契还在张家,可张康毅明言,他们一家以后就是张家的人,只要等合适的机会将卖身契转户。她手上忙碌,心里却是惦记女儿的未来,儿子已经成为大少爷的书童,现在跟着少爷游学,日后少爷去京城考进士外出做官必要跟着,可女儿咋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