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省政法委书记周志和率队赴京州调研共探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京州日报讯(记者王思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0t;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0t;的决策部署,深化跨省政法工作协同展,近日,临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志和率调研组赴汉东省京州市,重点考察基层社会治理、智慧警务建设及平安城市创建等工作。汉东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京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x,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全程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此次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剖析等形式,推动两省政法系统经验互鉴,共谋社会治理创新之策。
站聚焦智慧警务:科技赋能破解治安难题
5月15日上午,调研组站抵达京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在由800块电子屏组成的&0t;城市安全大脑&0t;前,赵东来向周志和一行展示了京州独创的&0t;天网+地格&0t;立体防控体系:依托全市128万个高清探头、4g物联网感知设备和ai算法,京州将治安管理从&0t;事后处置&0t;转向&0t;事前预警&0t;。今年以来,通过该系统提前化解重大风险隐患37起,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13。
&0t;这个高空抛物ai识别模块值得借鉴。&0t;临江省公安厅副厅长陈明指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红点感慨。赵东来补充道,京州已在全市98的高层小区部署该技术,抛物伤人事件清零,相关经验被最高法列为典型案例。周志和现场要求调研组&0t;带回京州方案,结合临江实际转化落地&0t;。
下午,调研组走进京海区枫林街道综治中心。大厅电子屏上,&0t;矛盾纠纷化解热力图&0t;动态更新着社区调解进度。李达康介绍,京州将全市划分为12万个&0t;平安微网格&0t;,每个网格配备&0t;1名政法干部+1名社区民警+n名志愿者&0t;,实现&0t;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街&0t;。周志和详细询问网格员待遇保障机制后表示:&0t;这种将政法力量沉到‘最后一米’的做法,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0t;
平安建设与经济展同频共振
16日的调研聚焦社会治理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展。在京州经济技术开区,占地5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内,政法机关设立的&0t;法治护航工作站&0t;引人注目。工作站整合公安、法院、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能,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涉外法律咨询等&0t;一站式&0t;服务。园区管委会主任透露,法治化营商环境使企业落户数量同比增长40,专利侵权纠纷解决周期压缩至15天。
&0t;平安是最大的营商环境。&0t;李达康在座谈会上以数据佐证:京州连续三年位列&0t;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排行榜&0t;前十,2014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7,&0t;这两组数据高度正相关&0t;。周志和对此深表认同,他提到临江正在推进&0t;法治体检进万企&0t;行动,&0t;京州经验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0t;。
当晚,调研组夜访京州着名的&0t;星光夜市&0t;。600多个摊位灯火通明,巡逻民警肩头的4g执法记录仪实时回传画面,市场监管人员手持终端扫描食品溯源码。周志和随机询问烧烤摊主老刘,得知其日均营业额3000元后感慨:&0t;人间烟火气需要法治‘安全阀’,京州做到了活力与秩序的统一。&0t;
跨省协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17日上午的座谈会上,两省政法系统代表展开深度对话。周志和指出,京州在社会风险智能感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形成&0t;三重标杆&0t;,尤其是将大数据从&0t;治理工具&0t;升级为&0t;治理思维&0t;的创新值得学习。他同时分享了临江在&0t;跨省际边界联防联控&0t;中的探索:通过与6个邻省共建133个联合调解室,边界地区治安案件下降六成。
李达康建议建立&0t;临江-汉东社会治理协作区&0t;,在数据共享、人才共育、机制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赵东来则提出具体方案:&0t;比如针对流窜作案,可以打通两省重点人员数据库;在长江生态保护领域,推动执法标准统一化。&0t;这些建议得到临江调研组积极响应,双方现场签署《跨区域政法协作备忘录》,约定每季度召开视频联席会议。
把论文写在群众心坎上
调研尾声,周志和在总结讲话中强调,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0t;三个导向&0t;:以问题导向破解顽疾,去年临江电信诈骗案量上升,急需借鉴京州反诈中心&0t;警银通&0t;快止付机制;以效果导向检验成果,避免&0t;盆景式创新&0t;;以群众导向凝聚共识,他特别提到京州&0t;政法干部每月当一天网格员&0t;制度,&0t;只有脚底沾泥,才能心中有数&0t;。
李达康表示,京州将以此为契机,既当好&0t;学生&0t;吸收临江先进经验,也做好&0t;考官&0t;检验自身不足,计划年内推出社会治理&0t;十大攻坚行动&0t;,包括建设全域数字法治政府、推广&0t;调解市&0t;等创新举措。
记者手记
此次跨省调研打破地域壁垒,凸显新时代政法工作的开放格局。从京州的&0t;城市大脑&0t;到临江的&0t;边界枫桥&0t;,两地实践共同印证:社会治理不是冰冷的管控,而是有温度的服务;现代化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制度与人心的同频共振。当更多这样的&0t;双向奔赴&0t;成为常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将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