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成薇和苏浔也听过悄悄听过好几次自家父皇和母后的讲学,有时候因为来听讲学的人实在太多,乔装打扮过来的两个人还是跟其他人一样站着听的。
而每一次听完,两人都会有一些新的体会。
更别说来听讲学的其他人。
卫晞的讲学并没有任何的局限,可以说天马行空,她想到什么,就会讲什么。
今天会讲到全大雍商业的发展,明天就会因为今晚上看到的一条大雍律法来用一堂课的时间专门来分析这一条律法。
甚至还会讲到大雍现如今曲艺的发展,言明曲艺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文化。
她那一番有理有据的论断,让听完了那堂讲学的学子还真出现了不少想去转而学曲艺的。
会讲到对大雍现如今农业的分析,让学子们之中又多了不少好奇之下去研究农学的。
会讲到格物致知,言说任何的奇思妙想,只要用心去研究,都有可能会成真。
她讲了很多很多,后来甚至是有人把她的每一堂讲学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不少人买来去看,更有不少人去专门研究她每一次讲学的内容。
相比较卫晞,宗胥的讲学就要中规中矩多了,但讲的都是最为实用的东西。
他自己本身便是从一份小差事上慢慢展露头角的,然后靠着自己的亲力亲为,一步步努力登上皇位。
比起女儿宗成薇,他的登基之路可以说要曲折得多。
所以他的讲学内涵盖下来便是如何去做事。
或许他讲的并没有卫晞那么有趣又精彩横生,但每一堂讲学,来听讲学的学子都能从中学到很多能够立马能用到的东西。
总结来讲,这对天下间最尊贵的夫妇,一个是在讲你遇到什么事可以怎么做,一个在讲你对什么感兴趣要怎么学。
在朝堂,他们是天下间最默契也是最有能力的帝后。
在桃源镇学堂,他们是学堂里最受学子们欢迎的先生。
乾祐三十年。
宗成薇学自家父皇和母后,毫不留恋地颁布退位诏书,把皇位传给了她和自家皇夫唯一的女儿。
待女儿登基,迎娶了皇夫后,宗成薇就带着苏浔,拿着母后早年留下的那本出游规划,包裹款款地出宫游玩了。
对此,朝廷百官,尤其是朝堂上的一些老臣,看看旁边还有些接受不能自家陛下这般利落跑路的年轻臣子,拍拍他们的肩膀:“淡定淡定,当年元熙帝和元熙皇后走的也是这个路数,咱们先皇和先皇夫还比元熙帝多在位了一年呢。”当然也是因为咱们现在这位陛下把皇夫给追到手的时间晚了点。
不过最后那句话他想了想没说出口。
年轻臣子:“······”所以等到皇太女或是皇太子成家立业后就果断撂挑子退位,已经成了历任帝王的常规操作吗?
宗成薇和苏浔这次在外头游玩了七年,期间这两个胆子大的还跟着商船出了一趟海。
回来的时候甚至还学会了一门新的语言。
两人回到尚京城没多久,再次紧随自家父皇母后的脚步,搬到了桃源镇上居住。
也是为了照顾一大把年纪了,身子骨依旧健健康康还半点不服老天天乐颠颠结伴跑去讲学的父皇和母后。
至此。
岁月漫卷。
芳菲流年。
【全文完】
第367章后记【二更】
《大雍帝国史》中有一篇知名学者所写的序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若论大雍帝国成就最为卓越的一位帝王,我觉得不是大雍开国皇帝雍成帝,也并非大雍帝国史上的第一位女帝乾祐女帝,亦非最为能征善战把大雍帝国的版图向外扩充至整片东大陆的武宣帝。我个人以为,成就最为卓著的,当属那位出生自冷宫,经受了少年苛苦,兄弟博弈,最后以绝对的权力登上皇位,也是一手开创了元熙盛世的元熙帝。”
“说到元熙帝,我就不得不说他那位同样以大雍年号为封号的元熙皇后。元熙帝和元熙皇后为少年夫妻,元熙帝能力卓著暂且不论,元熙皇后的能力其实比之元熙帝亦是丝毫不落下风。在和元熙帝大婚之前,身为工部尚书府二小姐的元熙皇后便开创了知行学堂,改良农具和肥料,开创琉璃坊,合香斋,聚拢了无数财富。”
“这在当时的世道,便已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成就。要知道那时候的元熙皇后,仅仅十多岁,跟咱们现代的初中生差不多大。更别说她还创立了直到现在历经千年依旧存在的桃源镇和桃源镇学堂,直到现在,那里依旧是咱们无数人心目中的学术殿堂。”
“元熙皇后和元熙帝大婚后,有了自家夫君的支持,她的手笔自然更大了。义学,让学问得以普及,是咱们大雍帝国公立学院的前身;医局成立,减少了不知道多少大雍帝国百姓因伤病产生的伤亡,更是咱们大勇帝国公立医院的前身;军事学院就更不必再说,培养出来的兵将震慑了不知道多少次环伺在大雍帝国周围的群狼,更是给武宣帝征伐东大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将和武备资源,亦是咱们大雍帝国军事学院的前身。而元熙皇后所做的这一切,其实也都离不开元熙帝在当时的全力支持。”
“我在遍阅大雍帝国史之后,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元熙帝和元熙皇后一生恩爱这个且不用说,在那段记载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但同时,我亦是觉得,元熙帝和元熙皇后更是互相成就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