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大将军高澄收复河西后,立刻给梁朝朝廷送去书信,请求恢复友好关系。
与此同时,他对俘虏萧渊明格外优待,亲自设宴款待。
席间,高澄举杯笑道:“先父在世时,与梁主和睦相处十余年。
如今一时失信,导致兵戈相见,想必不是梁主本意,定是侯景从中挑拨。”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烦请将军派人禀明梁主,若他愿重修旧好,我岂敢违背先父遗愿?
所有俘虏即刻遣返,连侯景的家属也一并送回。”
萧渊明闻言大喜,连忙起身拱手:“大将军如此宽厚,末将定当如实禀报。”
宴席刚散,他就急令随从快马加鞭,将高澄的话原原本本写在奏章里,火速送往建康。
此时的梁武帝萧衍正为战事烦忧。
他展开高澄的来信,眉头紧锁:“诸位爱卿,东魏这是唱的哪出戏?”
朱异抢先出列:“陛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如就此议和。”
他眼角余光扫过同僚,又补充道:“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
御史中丞张绾等人纷纷附和:“朱大人所言极是,请陛下三思。”
唯独司农卿傅歧冷笑一声:“高澄刚打胜仗就来求和?
分明是反间计!”
他大步上前,声音洪亮:“他想让侯景自乱阵脚,好坐收渔利!”
朝堂上一时鸦雀无声。
梁武帝揉了揉太阳穴,连日来的战报让他身心俱疲。
他转头问朱异:“若真议和,侯景那边。。。。。。”
朱异胸有成竹:“侯景不过一介降将,岂敢违抗圣命?”
傅歧急得直跺脚:“陛下!
侯景狼子野心,若逼急了他。。。。。。”
“够了!”
梁武帝突然拍案而起,“传朕旨意,准予议和。”
他转向侍从:“取笔墨来,朕要亲自给渊明回信。”
待诏书写就,梁武帝唤来使者夏侯僧辩:“速将此信送至东魏,不得有误。”
夏侯僧辩双手接过诏书,恭敬行礼:“微臣定当不辱使命。”
僧辩路过寿阳时,被侯景拦下。
侯景一把夺过他携带的书信,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高大将军待你不薄,应当另派使者,重修两国之好。”
侯景脸色一沉,心里暗骂:“高澄这老狐狸,表面一套,背地一套!”
他虽放走了僧辩,但越想越气,立刻提笔给梁主写信,言辞恳切却又暗藏锋芒:“陛下,古有贾季奔狄、士会奔秦,晋国上下忧心忡忡。
如今高澄视我为眼中钉,表面求和,实则想除我而后快。
若臣一死能利社稷,万死不辞!
只怕千载之后,史书骂我叛臣,污我清名。”
写完信后,他还是不放心,又偷偷派人给朱异送了三百两黄金,小声叮嘱道:“朱大人,麻烦您在皇上面前多帮我说几句好话,别让高澄的阴谋得逞。”
朱异摸着沉甸甸的黄金,满脸堆笑地点头:“侯将军放心,这事交给我,一定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