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接连改元,这事儿说来有趣。
先是南兖州出了件稀罕事——有人捕获了一头巨象。
朝廷上下都把这当成了祥瑞之兆,于是改年号为“元象”。
“陛下,巨象现世,此乃天降祥瑞啊!”
一位大臣在朝堂上激动地说。
高欢捋着胡子点头:“既如此,改元‘元象’,以示庆贺。”
第二年,宫里又热闹起来。
高欢的次女被册立为皇后,朝廷忙着给她修建新宫殿。
这一来,又得改年号了。
“兴和二字如何?”
高欢问群臣。
“妙极!既昭示国运兴盛,又暗合祥和之意。”
众臣纷纷附和。
这期间,朝廷还出了几项新政。
先是禁止民间私自建寺庙,接着改革了官员选拔的“停年格”制度。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欢命百官在麟趾阁商议制定新法典。
“诸位爱卿,”
高欢在麟趾阁对大臣们说,“这新法务必简明实用,要让百姓易懂,官吏易行。”
大臣们日夜商议,终于定出一部新法典,取名《麟趾格》。
新法颁布那天,洛阳城张灯结彩,百姓们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这新法比旧法简明多了。”
一个卖烧饼的小贩对顾客说。
“是啊,总算不用为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文发愁了。”
顾客边吃烧饼边点头。
就在这当口,高欢做了个重要决定。
他召来心腹大将侯景:“河南乃军事要地,非卿不能镇守。”
侯景抱拳应道:“末将定当竭尽全力,保境安民。”
于是侯景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尚书仆射,同时出任河南大行台。
这个职位可不简单,既要管理地方政务,又要随时准备防御外敌。
“记住,”
高欢送别时叮嘱道,“既要守土有责,更要随机应变。”
侯景郑重地点头:“请丞相放心,末将明白。”
适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暗地里谋划叛逃。
他本是东魏重臣,却因一场家变,彻底改变了立场。
高欢察觉异样,立刻派将领奚寿兴接管军务。
谁知高仲密竟先下手为强,直接扣押寿兴,转头投奔西魏,还把战略要地虎牢关当作见面礼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