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殿也没什么可看的,长安站在工部尚书身后,位列百官的第二排。
朝上也没有什么大事,无非就是日常扯皮的事务,宗室的科举结果也出来了,简直是全军覆没,除了郑王的儿子朱长培考中了秀才之外,其余再无人中选。
朱长春劝自己,万事不要着急,这就是长安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少有宗室考中了就行。
但还是越想越生气,翌日就和长安吐槽到:“这简直就跟手把手喂饭一样,就这才考中了一个!一个啊!”
“一个个的在生孩子这事儿上,谁也不能比谁少,但凡放点心思在读书上,也不至于只有一个秀才啊!一个啊!”
长安看着朱长春不可置信的样子,又好笑又无语,“他们出生就是天潢贵胄,哪怕在边远之地,也有俸禄和封地,拼命做什么呢?这才正儿八经的读了两三年的书,后面总会好起来的。”
朱长春:“就是觉得有些丢人,想当初为了开宗室科举,朕和朝臣们拉扯了那么久,如今这结果,估计大臣们也在私下笑话吧。”
长安:“那正好,你就借机开始整顿宗室吧,只知道生孩子的,就把俸禄削了,一支里面没有一个出来考试的,就整支减俸,问就是你觉得他们对不起太祖,成了家国的蛀虫。”
朱长春:也是,与其让自己生气,还不如让对方挨削呢。
长安:“但是也不能激化了矛盾,尤其是镇守九边的藩王们,还是要先安抚一下。”
朱长春抬头看向长安,后者眼睛亮亮的,“按理说,大棒加甜枣,安抚的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咱们这次能直接用大棒了,大同府的冶所,已经锻造出精铁枪筒了,五道几人研制的火药也已经试用过了,效果极好。”
朱长春闻言,就看向桌上的舆图,手指着北方的鞑靼和瓦拉二部,一字一句说道:“朕真的是等不及了。”
转天朝会时,朱长春就下令,要在宗室中实施考成法,即宗室子弟需要通过县试,才能领取全额俸禄,一直不去考试的禄米减半。且考取功名者,一旦入仕,就要放弃爵位的继承权。
朝廷会在各地开设宗学,设立专门的学校教授经史律法和算术,每一个宗室子弟都有读书的机会。
还不等朝臣们有异议,朱长春又接着说,科举宗室不得任京官,不得掌兵权,仅限地方文职,且每科录取人数不得超过五人,且同科进士里,宗室授官在后。
这一连串的诏令下达后,宗室不读书,那就要削减俸禄,朝臣的抵制心也少了,毕竟宗室荣养了那么多年,也读不出什么结果来。
宗室科举这一档子事情才消停,朱长春又扔下一个大雷,他要亲征漠北,完成太宗未竟的事业。
百官们上疏,内阁们劝谏,武将勋贵却都鼎力支持,长安也站在了支持的一方,受了好多文官们的白眼,看她就跟看文官群体里的叛徒一样。
长安表示无所谓,被瞪两眼又掉不了肉。
朱长春登基已有七年之久,说是大权在握也不为过,即使是在宗室科举上受过难为,但也不妨碍他做个一言九鼎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