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这,张惟贤喝了口茶继续说道:&ldo;听话的人自然有,但老资格的就少了。太年轻的没有办过差,没有威性,皇上也不敢把他放到六部中枢来。象陈文一这些人,是皇上的亲信门生,可也得发往扬州去磨炼。&rdo;
&ldo;老的不行,年轻的又不够资格,那皇上要用何人?&rdo;
&ldo;供皇上选择的还有一批人,那就是万历四十一年后的进士们!他们在万历年末才中的进士,对于万历朝的老臣来说,他们只是新进的小子,受到的影响也最小。到了天启年间,有了几年资格,他们本该一展弘图的时候,却给魏忠贤打压。皇上启用这些人,他们还不感恩戴德?&rdo;
张亮哪能想到这么多,听得一愣一愣的:&ldo;那就是说,皇上要任用的兵部尚书也是从那些人里选了?&rdo;
张惟贤摇摇头道:&ldo;这只是最大可能。兵部尚书的人选,说到最后还要看看各大臣们的举荐。若是皇上看中的人选,众大臣都反对,那么皇上也会考虑更换。&rdo;
张亮给说得糊涂了,他继续问道:&ldo;那岂非现在还看不出来?&rdo;
张惟贤傲然道:&ldo;或许他们都有机会,不过你爹报奏的话,可就有七成机会!这个人……哼,就姓张吧!&rdo;
&ldo;姓张……姓张的……&rdo;张亮念叨着,过了一会他才醒悟过来:&ldo;孩儿明白了!&rdo;
张惟贤微笑的点点头!
当满京师的人都在议论下一任兵部尚书是何人时,王永光的日子算是难过到了极点。他怎么都搞不明白,地方上来的奏折,怎么会在兵部搁置,而且有一个月之久!这只怪自己那时太过关注大同北面的情况,若是每天找人核对一下通政司那边的奏折单数,也决不会落下折子。不过,更离奇的是,这奏折若是给人拿走了,又怎么会在一个月后现身呢?!偏偏是皇上要用的时候,就出现了。王永光纠集兵部在值人员两百多人都未查出各所以然来,无奈之下,只得面圣请罪。
王永光在乾清宫外求见的时候,我正在宫内召见贺逢圣。
贺逢圣是来请罪的,我开始诧异了许久也没弄明白他的意思。兵部出乱子,跟他这个阁臣有什么关系呢?直到他述说在去年末,他跟侯恂他们的一番话我才明白怎么回事!
陕西并没有如我想象中那般好治理,到了崇祯五年,由于灾害不断,陕西只是维持住形势不恶化罢了。杨鹤每次上折子,也不敢实言,又或者保住大部分地方就算了。没想到去年末,陕西大雪,大同又遭到兵锋,我还下旨让陕西调些粮食到大同应急。
贺逢圣叩首道:&ldo;微臣当初若是据实禀报,绝不致于陕西出现动乱。微臣该死!&rdo;
我下宝座扶起这个心腹之人道:&ldo;算了,这事若要怪,最终还是要怪在朕的头上。大明数百年的积弊岂是数年可以理清的,是朕太心急了。起来吧,这事朕不怪你!当初爱卿要提及此事的时候,就接连出了广宁兵败,蒙古人入侵的急报,朕也是顾此失彼。&rdo;
贺逢圣没有想到皇上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自责起来,他有些哽咽道:&ldo;皇上……都是微臣没有办好差事。&rdo;
我叹了口气道:&ldo;不说这些吧,事情都已经如此了,还是多想想怎么补救!去年至今,真是多事之秋。现在兵部又出了这样的事,只有大伙齐心才能度过难关。&rdo;
贺逢圣想起外边的议论,忙道:&ldo;回禀皇上,现在大臣们都在议论纷纷,说王尚书会被陛下免职,众人都在讨论谁会是下一任的尚书?&rdo;
&ldo;有这事?&rdo;
&ldo;微臣不敢乱言,&rdo;贺逢圣沉吟了一下道:&ldo;微臣斗胆保奏王尚书,皇上方才说要君臣共济,兵部此番出错,也不能全怪尚书。毕竟兵部事情繁忙,尚书总不能事事俱到。&rdo;
听了贺逢圣的话,我心里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王永光在我登基五年来,虽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但也兢兢业业,没有什么行差踏错。只是他做兵部尚书水平不够,我原想着借此机会,换下他来。现在倒不好说出口了。
&ldo;这事,朕会考虑的!你先下去吧!&rdo;
&ldo;微臣遵旨!&rdo; 贺逢圣躬身退下!接着我让内侍传了王永光进来,只见王永光才不到一天,像是老了几岁。他跪在廷下,低声奏道:
&ldo;回禀皇上,罪臣办事不力,先失奏折在前,后又无法查明原委,罪臣特来领罪,请皇上发落!&rdo;
听了这话,我疑惑起来,不就是件奏折的事情嘛,怎么会查不清楚?
&ldo;你先讲所查到的事情据实禀奏,若是有罪,朕自然会按律处置!&rdo;
王永光忙叩头道:&ldo;臣领旨回到兵部,将在值人员都召集了。核对了一个月前的值房人员名单,但都无人知晓,也没有人见过这一份折子。向来紧急文书,都是在通政司备过案就送到兵部来,放奏折的司房日夜有兵丁把守,能够进去的只有微臣跟两位侍郎及四司的郎中。几位大人都是皇上登基时就任命的,这么久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臣敢担保绝非臣等几个拿了奏折。&rdo;
我不由思索起这单悬案来,继续问道:&ldo;奏折到了兵部,是谁收的?&rdo;
&ldo;微臣有罪,这事微臣问了所有人,都没有人知道;而且事情久远,兵部每日都有不少折子上来,即使收到奏折也是检查份数。月前,恰巧调兵大同,兵部人员忙不过来,对此就放松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