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位期间的主要事件
(1)五国合纵攻秦
周慎靓王在位期间,战国局势风云变幻,五国合纵攻秦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起因主要源于秦国的日益强大。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力量大幅提升,对山东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各国为了抵御秦国的扩张,在魏国国相公孙衍的发起下,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推举楚国为纵长,浩浩荡荡地向秦国进发。此次合纵攻秦,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魏国希望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夺回被秦国侵占的土地;赵国和韩国则是为了自保,避免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楚国作为南方大国,企图在合纵中发挥主导作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燕国虽然地处北方,但也意识到秦国的威胁,希望通过参与合纵,维护自身的安全。
联军一路西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函谷关是秦国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国得知五国联军来袭后,迅速出兵迎击。秦军凭借着函谷关的天险,严阵以待。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各国之间貌合神离,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在秦军的顽强抵抗下,联军久攻不下,士气逐渐低落。最终,联军不得不撤走,第一次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
然而,各国并未就此放弃。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在这场战役中,秦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了大捷。此次战役彻底挫败了五国合纵攻秦的计划,各国的信心受到了沉重打击。
五国合纵攻秦对战国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胜利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增强了秦国的自信心和扩张野心。秦国开始更加积极地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山东六国方面来看,合纵的失败使得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进一步加剧。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一些国家开始倾向于与秦国结盟,以寻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这次失败也让各国意识到,单纯依靠合纵联盟难以有效地抵御秦国的威胁,必须加强自身的实力建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国合纵攻秦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它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政治斗争。虽然合纵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的扩张速度,为山东六国争取了一些时间。
(2)秦灭巴、蜀
秦灭巴、蜀是周慎靓王在位期间秦国的一项重要战略行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巴、蜀两国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巴国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以重庆为中心;蜀国则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以成都为中心。两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
秦国攻灭巴、蜀的战略决策源于其对自身发展的长远考虑。当时,秦国虽然在中原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要实现统一六国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资源。巴、蜀地区的丰富资源和重要地理位置,成为了秦国觊觎的对象。此外,秦国还希望通过占领巴、蜀,取得对楚国的战略优势。巴、蜀位于长江上游,秦国可以顺长江东下,对楚国形成夹击之势。
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发生冲突,互相攻伐。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国君臣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决定趁机出兵。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等人率领秦军南下,进攻巴、蜀。秦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击败了巴、蜀两国的军队,占领了巴、蜀全境。
秦国攻灭巴、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首先,秦国在巴、蜀地区设置了郡县,派遣官员进行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其次,秦国大量移民巴、蜀,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同时,秦国还在巴、蜀地区修建了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秦灭巴、蜀对战国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秦国自身来看,这次行动使秦国的领土得到了大幅扩张,增加了秦国的人口和资源,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国利用巴、蜀地区的资源,加强了军事力量,为统一六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从楚国方面来看,秦国占领巴、蜀后,对楚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楚国失去了长江上游的战略屏障,随时面临着秦国的进攻。此后,楚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处于劣势。
秦灭巴、蜀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战略格局,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周慎靓王的去世
公元前315年,在位六年的周慎靓王姬定驾崩,死因记载为病死。他死后,庙号为慎靓王。
周慎靓王的去世,对于本就衰微的东周王室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东周王室在他统治期间,已沦为战国列强博弈棋盘上无足轻重的棋子,其影响力和地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姬定的离世,使得东周王室失去了名义上的领袖,内部权力斗争可能因此进一步加剧。王室成员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权力,或许会陷入更加激烈的纷争,这将导致王室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加速了东周王室的衰败进程。
从战国局势来看,周慎靓王的去世并未引起各国的过多关注。当时,战国七雄正忙于相互之间的征伐和权谋斗争,秦国在攻灭巴、蜀后,实力大增,正积极谋划着进一步的扩张;山东六国虽经历了五国合纵攻秦的失败,但仍在寻求新的策略来应对秦国的威胁。周慎靓王的去世,并没有改变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基本格局。各国依旧按照自身的利益和战略规划行事,继续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不过,周慎靓王的去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周王室的衰落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东周王室由于自身实力的弱小,无法在各国的纷争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周慎靓王的离世,象征着东周王室最后的一丝尊严和影响力也随之消逝,战国历史的发展逐渐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
三、周慎靓王姬定时期的纵横家
1.苏秦与合纵策略
苏秦,战国时期着名的纵横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合纵策略更是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苏秦早年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却穷困潦倒而归,遭到家人的冷遇。这使他深受刺激,于是闭门苦读,钻研《阴符》等书籍。经过一番苦学,他自信已掌握了纵横之术,便再次踏上了游说之路。
苏秦的政治主张核心在于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他认为山东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在秦国日益强大的威胁下,唯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盟,才能有效抵御秦国的扩张,维护各国的安全和利益。
苏秦首先游说周显王,但未得到重视。之后他前往秦国,向秦惠文王阐述连横之策,建议秦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吞并六国,然而秦惠文王以时机未成熟为由拒绝了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遭受挫折的苏秦并未气馁,转而将目光投向山东六国。他先到赵国,起初也未成功。后来到燕国,得到燕文侯的赏识和资助。在燕国的支持下,苏秦再次回到赵国,向赵肃侯详细分析了各国的形势和合纵的必要性。他指出,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进攻山东六国,是因为害怕六国联合起来。如果六国能够团结一致,秦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赵肃侯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决定支持他的合纵计划,并给予他大量的财物和权力,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
苏秦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先后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之畔会盟,正式建立合纵联盟,苏秦被任命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一时间声名显赫。
合纵策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合纵联盟的形成,使秦国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不敢轻易东出函谷关,有效地遏制了秦国的扩张势头,为山东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各国之间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然而,合纵联盟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六国之间利益诉求各不相同,缺乏真正的信任和团结。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各国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互相猜忌、推诿。秦国则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用连横策略进行分化瓦解。最终,合纵联盟逐渐瓦解,各国又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