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卫鞅原本一直秉持着这种想法。
&esp;&esp;直到他亲自走入这些黔首之中,他才发现,他似乎低估了这群一直保持着沉默的群体。
&esp;&esp;这些人无姓无氏,就如路边的杂草一般不起眼,又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卑微。
&esp;&esp;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生存智慧。
&esp;&esp;比如,住在卫鞅隔壁的二牛,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不同称量粮食的工具的使用方法。
&esp;&esp;他利用这些工具的误差,在每年缴纳赋税之时,给自家“省”下了一些口粮来。
&esp;&esp;又比如那个见了卫鞅就会向他献殷勤的春妮,她虽然力气没有村里男人大,可她却自己捣鼓出了一件农具来。凭着这件农具,她干农活的效率不比那些男人差……
&esp;&esp;如果是之前的卫鞅,在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之后,肯定会想方设法限制这些黔首们取巧,并对他们严厉斥责。
&esp;&esp;但在亲身与这些黔首们接触过之后,卫鞅发现,这些黔首们费尽心思,也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罢了。
&esp;&esp;活下去,是人之本能,他们有错吗?没有。
&esp;&esp;他们的“奸猾”,带给国家的,似乎也不全然是坏事。比如春妮为了省力气一些,自行改良了农具。
&esp;&esp;如果这种农具能够得到推广,其他黔首是不是也能够花更小的力气耕更多的田?秦国境内是不是有更多的荒地能够得到开垦?
&esp;&esp;卫鞅的想法产生了动摇。
&esp;&esp;他开始怀疑,他先前那些疲民、愚民的想法,真的是正确的吗?这么做,真的能够让秦国受益吗?
&esp;&esp;卫鞅摇了摇头,从稻草堆上站起身来。他将粘在自己身上的一根稻草拿了下去,准备去给嬴渠梁写折子。
&esp;&esp;经过这些日子的观察,他对于如何将新法灌输给这些黔首,有了一些眉目。
&esp;&esp;黔首们是记不住那么多条条框框的,他们想要让黔首们领会他们的意图,并按照他们的想法来做,就需要去繁从简。
&esp;&esp;……
&esp;&esp;嬴渠梁在收到来自卫鞅的奏疏后,
&esp;&esp;卫鞅是隐姓埋名去附近的一处村落中跟黔首们进行交流沟通的。
&esp;&esp;嬴渠梁虽然安排了人手去保护他,但为了不暴露他的身份,负责保护卫鞅的人显然不可能有多少。
&esp;&esp;在得到卫鞅遇刺的消息后,嬴渠梁十分担心卫鞅的安危——卫鞅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大才,他的变法影响着秦国未来至少数十年的命运啊!
&esp;&esp;嬴渠梁当即便加派了两千精兵去保护卫鞅。
&esp;&esp;“有些人实在太狂妄了!”嬴渠梁的眼中浮现出一层怒意:“寡人准备重用的人,他们也敢动!”
&esp;&esp;卫鞅才来秦国,又能与多少人结怨呢?
&esp;&esp;即使还未调查,嬴渠梁也知道,对卫鞅下手的人,必定是朝中的官员,或者秦国那些老封君。
&esp;&esp;他们敢这么做,实在是不把嬴渠梁这个国君放在眼里!
&esp;&esp;“稷早就说过,对那帮人,断然不能手软。仅仅只是撤去一批人的官职哪里够?他们那些人,向来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嬴稷不屑地道。
&esp;&esp;嬴稷的手段一向强硬,早在变法之初,他便向嬴渠梁提议先下手为强,为变法扫清障碍。
&esp;&esp;嬴渠梁却觉得,那些老封君毕竟是功臣之后,无缘无故的,不好动他们,以免叫人寒心。
&esp;&esp;出了卫鞅遇刺一事后,嬴渠梁也下定决心,要将不安分的老封君们好好削上一通了。
&esp;&esp;在他心中,变法强秦一事最为要紧,任何人试图做绊脚石,他都不会留丝毫情面!
&esp;&esp;第二封加急信件很快就被呈上了嬴渠梁的案头。
&esp;&esp;嬴渠梁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封急信,看完之后,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esp;&esp;“稷儿,你手底下那个名唤王翦的小将,当真不错!”嬴渠梁说着,将手中的信件递给了嬴稷。
&esp;&esp;嬴稷对于王翦没有什么印象,毕竟,王翦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千夫长。
&esp;&esp;他手底下排得上号的将领,唯有白起、司马错、王龁、蒙骜等人。